首页 部门简介 工作动态 理论之窗 职业道德 文化建设 《首医》报 新闻网 社会实践 联系我们
首页 >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部门简介
  工作动态
  理论之窗
  职业道德
  文化建设
  《首医》报
  新闻网
  社会实践
  联系我们
 
【讲述育人故事】缘起 成长 接力——我与恩师吴润晖老师的双向奔赴、医路相伴
发布日期:2023-09-04字号:[ ]
  

讲述者: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2022级儿内科学硕士研究生 李正萍


从晨光熹微到繁星满天

从春水初生到秋叶尽染

老师的谆谆教诲

陪我们走过年年岁岁

在第39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

让我们一起倾听

由一线教师亲口讲述的

或由医学生们娓娓道来的

“医”路上的育人故事


我曾读过不少表达与传递师生情的文字,而感触最深的,还是发生在自己与恩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二科主任吴润晖老师之间双向奔赴的真情点滴。

缘起• 首都医科大学六十周年校庆

我和吴润晖老师的初次相识是在首医六十周年校庆上。那是2020年,正值我选择硕士研究生导师之际。在与吴老师相识前,我其实已经通过老师、师兄师姐、新闻媒体等多种途径了解到吴老师的事迹,心中暗下决心要做吴老师的学生。其实我是一个瞻前顾后的人,然而偏偏在这件事上,我无比坚定,从未动摇。

就在我准备向吴老师投递简历时,命运悄悄帮我安排了一场奇妙的相遇。当时,吴老师作为母校优秀校友被邀请参加校庆接受访谈,我恰好是校史馆的讲解员。机缘巧合之下,我以讲解员和志愿者身份,为吴老师进行了一次校史馆讲解,在校庆期间,服务和引导吴老师的彩排活动。现在想来,不禁感慨命运的安排是如此恰如其分——我与吴老师都是在首医怀抱中成长的学生,我与吴老师的初次相遇是在首医校庆,我在吴老师面前的第一场“汇报”是讲解首医校史……也许,我们之间的缘分从我踏进首医大门开始,就已生根发芽。

成长• 站在巨人的肩膀攀登高峰

从进入吴老师课题组的第一天开始到现在,我每时每刻都被吴老师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所震撼和激励着。吴老师有一个数十年来雷打不动的工作习惯,早上四五点就起床,先跑步锻炼,然后回复邮件,处理事务,安排工作。所以,有时我会跟朋友们调侃,来到吴老师课题组后,每天早上的闹铃是吴老师给我发的工作任务微信。但是,我却乐在其中,正是感动于这样的榜样力量,我也养成了早早起床,向吴老师汇报工作,制定一天计划,完成科研训练的习惯,感觉一天的时间在无形中被拉长了。

在吴老师的课题组中,向来是以问题为导向,吴老师从不给学生设限,更没有“打卡”、“固定组会汇报”等一些要求。吴老师一直教育我们“咱们课题组是做实事儿的,不怕慢就怕站,只要大家都在踏踏实实做事,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强了一点儿,就可以。”正是在这样融洽、温暖、积极、自由的团队氛围下,我们每个人都努力地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吴老师向来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为每个学生改科研文章的,而且反馈非常快!”这是包括我在内,课题组里的师兄师姐们常常忍不住感慨的一句话!还记得我第一次尝试撰写SCI文章,尽管我已经费了九牛二五之力将初稿完成,但我知道不管是结构、语言、逻辑都非常不尽人意。当我发给吴老师后,吴老师非常迅速地在第二天一早就给了我反馈,并给予莫大鼓励,当我打开文档时,看到那满篇细致入微的批注和修订,我深刻体会到,巨人背后是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汗水与努力,他们已经站在领域的金字塔尖,但仍然对这些“小事”如此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我作为一个初入茅庐的后辈,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倾尽一切拥抱梦想呢?吴老师的言行举止无不在感染着我、改变着我、成就着我。有幸,学生愚钝,也算没有辜负恩师的培养,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三篇一区IF>10分的SCI文章。而我最懂得,每一篇科研文章背后是吴老师多少细致入微、提纲挈领的批注与修订。

吴老师总是毫不吝啬、倾注一切地为我们创造与提供机会。刚进入课题组没多久,吴老师将一项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课题交给我。说实话,我当时心里非常没底,诚惶诚恐,总觉得难以胜任、会辜负老师期望。而吴老师的十足信任与全力支持打消了我的顾虑,从项目计划书撰写,伦理人遗、临床试验注册、签订协议等流程申报,项目落地、召开研究者会,第一例患者入组开始随访,到目前在多个学术大会中完成中期总结汇报……我走的每一步,都有吴老师引路,我都感受到自己的飞速成长。

Man-Chiu Poon,是在血友病领域享誉全球的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也是吴老师的导师。在吴老师的引荐下,我有幸得到过Poon教授的一对一指导,并和Poon教授建立联系。在与Poon教授的交流中,我无不感叹于一位学术伟人敏捷的思维、极高的效率、对生活工作充分且合理的规划、入木三分的学术态度。当那些曾经仅在文字上浮现的人物,真正的出现在了我的生活中,与我而言,这是莫大的鼓舞与激励,原来榜样带来的力量真的是超出想象的,这一切都是吴老师为我提供的平台,创造的机会。

除了学术交流,吴老师也总是带我们“打卡”各种场合,带我们见见“世面”,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跟随吴老师参加丹麦大使馆活动。会议现场无数大咖侃侃而谈,每一位前辈的身上无不闪现着睿智而谦逊的光辉,而这,都将成为我终生奋斗的目标与动力。

生活中,吴老师像母亲,温柔、包容、呵护、疼爱。假期带我们去徒步爬山,拥抱自然。过年陪不能返家的我们吃年夜饭,让我们身在异地仍能感受到爱与温暖。吴老师向来对我们都是鼓励与包容,总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跟吴老师在一起,我从来没有体会到过距离感与压迫感。无论什么时候,见到吴老师,站在吴老师身边,她总给我一种母亲般的温暖和安心。

接力• 接过中国儿童血友病诊治的接力棒

2000年,在国内对血友病认知不足、缺医少药时,吴老师前往法国Robert-Debre医院进修深造。在法国时,吴老师的导师是一位儿童出凝血疾病的知名专家,也就是在那段时期,吴老师确认了血友病这个研究方向,并将国外先进的儿童血友病诊疗和管理体系带入中国。如今,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血友病已经有了规范的诊治方案和充足的药品支持,我希望能够继续沿着我的恩师吴老师的脚步,铭记“扶伤济世 敬德修业”的首医校训,在血友病痛点、难点问题上献一份力,帮助更多的血友病儿童,让他们过上同健康孩子一样的、充满活力、无限机遇的人生!


编辑:范佳丽

审核:李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隐私声明 网页纠错 联系我们 访问网址  
Copyright 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地址: 北京右安门外西头条 10 号 邮编: 100069 电话: 010-83911040 联系我们:shmzhf@cc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