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门简介 工作动态 理论之窗 职业道德 文化建设 《首医》报 新闻网 社会实践 联系我们
首页 >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部门简介
  工作动态
  理论之窗
  职业道德
  文化建设
  《首医》报
  新闻网
  社会实践
  联系我们
 
我校两位教师在北京市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中获特等奖、一等奖!
发布日期:2023-09-10字号:[ ]
  

9月9日,第五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动隆重举办。在近300份推荐育人案例中,我校中医药学院高彦彬教授荣获特等奖和讲述育人故事荣誉杯,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吴青青教授荣获一等奖。其中,高彦彬教授以“躬耕杏坛四十载,国医传承育英才”为主题,进行了育人故事现场讲述。

高彦彬教授讲述育人故事

高彦彬教授荣获特等奖和荣誉杯

吴青青教授荣获一等奖


躬耕杏坛四十载,国医传承育英才

讲述人: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原院长 高彦彬

40年前初入医学殿堂,我的两位老师——任应秋、吕仁和先生,他们心有大爱的大师风范深刻影响了我的医学教育人生。在任应秋老先生的指导下,我初登讲台,第一次体会到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与使命。任老师白天教学、科研,晚间看书,每日工作长达10余小时,数十年如一日。他常和我们说:“中医教育要有爱心,中医治学要刻苦勤奋,持之以恒。”任应秋教授为人师表的风范、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临床阶段,我师从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我跟随他门诊、查房10余年,不仅学到他的精湛医术,更学到他治病救人,心有大爱的高尚医德。

任职首医后,我深知医学院校“教师”和“医生”的双重责任,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初心,从不懈怠。除了法定节假日,我全年365天无休地坚守在教学和临床一线,践行“爱心、诚心、恒心、匠心、初心”五心育人。

充满爱心:医学教育是爱的传递

医学教育是爱的传递,医学教育就是用爱心培育有爱心、献身医学的人。在育人过程中,我坚持用爱心点燃学生梦想,视学生为亲人。面对学生生活困难,我会慷慨解囊,资助学生完成学业。2013年暑假的一个晚上,我正在办公室整理973科研报告,我的博士研究生突然打来电话,说她爱人因重病住院,急需回家照料,但没钱购买机票。我立即用自己的钱为她购买了回家机票。之后,为解决她生活困难的情况,除了研究生助研补贴,我每个月额外从自己工资中拿出800元来资助她的生活,直到毕业。该学生最终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志愿到西部工作,现已成为兰州大学国家内分泌临床重点专科副主任、研究生导师、后备学科带头人。

面对学生的学习障碍,我会耐心辅导、提供帮助。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我会循循善诱、疏导情绪。我之前带过一名本科生,学生本人患药物肝损伤,父亲残疾,加之学习压力大,导致考试不及格,产生抑郁倾向。作为本科生导师,我一方面疏导学生心理,一方面用中药调理学生身体,同时利用下班时间辅导学生复习专业课。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的抑郁症得到控制,心情开朗了,专业课也获得了良好的成绩。

坚守诚心:“我知道农民到大城市看病非常难”

“心诚行正”是我的座佑铭。心诚,就是大医精诚;行正,就是行为世范,为人师表。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我常常和学生讲,一名优秀医生关键有两点:一是医德在仁,要有高尚的医德,敬佑生命、大爱无疆;二是医术在精,要有精湛的医术,对医术精益求精。中医不只是治病,更是治人。

四年前的一个上午,我带学生出门诊,一位来自内蒙古农村的患者患糖尿病肾病合并心衰,病情严重,急需住院治疗,但他住院押金不够,家属十分焦急。我随即到住院处用我的工资卡做担保,使这位患者及时住院得到有效治疗。“我来自农村,我知道农民到大城市看病非常难。”“开了方子或检查单要耐心告诉患者,在什么地方交费、抽血、取药。”这些平常的事感动了病人,触动了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医生不仅医术要精,更应处处为病人着想,坚守诚心。

我总是耐心听取患者诉说、解释患者的疑问。肾病门诊多见合并三高或是高尿酸血症患者,患者的饮食休息情况与病情密切相关,只有真正了解患者的身体、心理、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才能帮助他们调理身体、获得全方面的健康。面对不注意血糖控制的糖尿病患者,我会仔细叮嘱,“早饭就不要吃两个馒头了,吃点牛奶和鸡蛋,中午可以搭配西红柿、黄瓜等蔬菜,饮食注意不要过咸。”对于部分胁肋胀痛的患者,我会询问“是不是有家里的烦心事”。患者打开了话匣子,我既可以安抚其情绪,也能够提供健康的生活建议。这份为患者着想的诚心也深深影响了学生的医学人生。

保持恒心: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

以滴水穿石之心,行授业解惑之事。中医的生命力在临床,我带着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改革,提出“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是培养高质量中医人才的有效途径”,并身体力行,把临床医案用于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作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及国家名老中医,我长期承担中医理论教学和临床带教,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5门,年均理论教学及临床带教400学时以上。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中医人才,培养本科生数以千计,硕士、博士100余名;我们团队负责的中医研修学院工作,为北京市和河南省培养308名高层次中医人才;为北京培养西学中人才158人、基层中医技能人才800余人;为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独具匠心:中医和西医就如同两个小孩看太阳

“中医和西医就如同两个小孩看太阳,一个看到太阳是圆的,一个看到太阳是红的,他们都从各自看到的角度对太阳进行了描述,而不能说他们谁说的就是错的。”只有中西结合,才是治病救人的正道。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以创新超越的教学理念,启发思维。我常和同学们讲,我们作为中医人,就要有中医梦,就是要把老祖先留下来的中医药宝贵遗产传承好、发扬好,为健康中国作出贡献。

针对威胁人民健康的慢病,我带领科研团队传承中医经脉理论,创新提出络病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慢性肾病的共性病理基础及通络治疗大法,显著提高了疗效。我们先后主持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973”、“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及省部级课题40余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牵头制定重大疾病防治方案(指南)5项。我们主持的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首次在国际上采用循证医学研究证实中医药干预糖尿病前期可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49%,为糖尿病前期患者提供中医综合防治新方案。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荣获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带领的团队获国际络病大会授予的“络病研究40年卓越团队”奖。此外,我们团队牵头制定的《糖尿病肾病中医防治指南》在全国推广应用,提升了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水平。

不忘初心:最看重的是学生的一声“高老师”

国家名老中医、首都名中医、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原院长、国家一流专业中医学建设点负责人、中医络病团队学科带头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在这些称号中,我最看重的,还是学生叫我一声“高老师”。学生评价我说,“高老师学识渊博,讲课旁征博引,重点突出,听他讲《中医学导论》有穿越古今、引人入胜的感觉。”

40年的教育生涯,我始终心怀敬畏之情,始终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教育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每一次学术突破,都让我感到无比骄傲与满足。看到学生们在临床上运用中医技能帮助患者,看到他们在学术研究中不断探索,我觉得这就是对我育人道路最好的回馈。我想医学教育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爱心的付出。我将继续坚守在教学一线,用爱心、知识和医德,培养更多有医学梦想、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医人才,为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将是我终生的追求与奉献。


编辑:范佳丽

审核:李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隐私声明 网页纠错 联系我们 访问网址  
Copyright 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地址: 北京右安门外西头条 10 号 邮编: 100069 电话: 010-83911040 联系我们:shmzhf@ccmu.edu.cn